首页>> 案例精选 >中国建筑数字档案馆项目

中国建筑数字档案馆项目

采用相对集中管控模式实现灵活管理与资源共享“双重目标”


      2014年,中国建筑在央企内第一家提出“标准化系统统一建设、二级子企业集中部署、全集团档案目录集中管理”相对集中档案信息化管控模式,并完成标准版数字档案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建设。2015年至今已推广应用至集团总部和25家二级子企业。中国建筑通过该模式实现“目录集中共享、文件属地化管理”,实现全集团电子档案数据高效管理与利用共享,得到国家档案局及央企兄弟单位认可,该模式已被其他央企借鉴采用。

图片


在实践中升华: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深度融合


      以标准版系统建设为基础,结合实践更新档案管理制度、升级技术性能功能,最终深度统一全集团档案管理标准、业务流程,系统元数据信息、字段信息、档号规则等,为进一步实现全集团档案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部分工程局和专业公司已将系统深度应用至90%以上子分公司、基层项目部,正在大力推进工程资料收集整理、录入挂接、移交归档与工程建设进度“三同步”管理。

图片


——开发“即插即用”通用接口模块,实现OA、审计业务系统与数字档案馆系统无缝对接,归档电子文件12.6万件。


——按照住建部特级资质评审标准,个性化开发收集库、整理库、管理库“三库分离”等模块,支持中建一局、中建五局、中建六局、中建七局、中建交通等10余家单位通过特级资质申报,为企业赢得“经营牌照”提供有效支撑。


——3D库房技术准确定位档案位置,采用Flash 3D技术远程动态展示库房全貌、档案位置、排架空间、批量上架、数量统计、立体浏览;利用密集架接口集成远程控制密集架开关、准确定位档案盒所在位置,提高查询效率。


——8项措施保障档案绝对安全,系统具备电子文件防扩散、密码强制及协议改造、MD5码校验及日志防删除、身份鉴别、电子文件加解密及备份功能,通过安全评测,确保电子档案存储、利用绝对安全。

支持跨地域跨全宗利用:是服务集团发展的“百宝箱”


       系统自2015年广泛推广、应用以来,每年基于系统提供档案利用逾60万卷(件)、服务项目中标逾2000个,并逐年递增。例如,2017年基于档案系统提供档案利用66.15万卷(件),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价值8.3027亿元;2019年档案利用量增至145.95万卷(件),仅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中建西部建设所属单位利用档案解决的4个经济事件,即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合计4445.75万元。


       2020年抗疫关键时期,中建一局基于系统为中建三局紧急调阅2003年北京小汤山医院建设施工图纸档案18份,为中建三局高效完成火神山医院设计施工一体化工作提供有效支撑。该应用案例入选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国家档案局2020年度公务员考题。9月16日,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付华专程赴中国建筑调研企业特重大应急事件档案管理情况,高度评价中国建筑特重大应急事件管理及其档案管理模式。

图片

实现全集团档案电子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是节约企业管理成本的“利器”


      目前,该系统已应用至600多个全宗单位,通过该系统实现10大门类档案电子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利用,保守统计每年直接或间接为企业节约成本至少1.89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图片

——每年利用系统在线借阅档案逾59.4万人次,节约时间与人工成本6768万元;采用单套制保管电子档案40万件,节约用纸成本、库房成本4000万元。


——每个在施项目实现资料过程管理、监督与项目建设进度同步,将为企业节约差旅成本、资料后补成本至少4万元,如全集团每年1万个在施项目的20%能利用系统实现资料管理达标将为企业节约成本8000万元。


——系统部署采用“目录集中共享、文件属地化管理”相对集中管控模式,每年仅24万元的运维成本较绝对集中部署管控模式节约至少200万元。


      与此同时,系统应用已成为推动基层单位做精做细档案管理的有力抓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有效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集团不同组织间“信息孤岛”现象,为今后推动中建档案向智慧化管理与知识化应用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2014-2025 上海泰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5102号 -1备案编号图标.png公安网备31011202012798号